来昆明上学,你得先明白昆明人在说什么...
在外地的昆明人是个特殊的物种,比如他们会在28、9度的天气就热到四处乱窜找空调;遇见花店惊讶道“你们的花怎么都是一支支卖的?”或者每逢7月和8月雨水充沛,便开始想念一种“要命”的美味。
相应的,初来昆明的外地朋友,除了在极短暂的时间内被这里温柔的天气所“俘获”,甚至心甘情愿想留在这里“服刑”
随后,可能会在各种奇妙的单词中昏头转向——你克(ke)哪点?给活( gei huo)?
以及近乎虎狼之词的“辅导员又‘草’(骂)了我一台”……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来昆明还是要学一点昆明话。也许你语言天赋高超类似《20天学会昆明话》的英国小哥拂菻坊,一点即通秒变本地人;就算你迟钝,作为北方方言体系的昆明话,北方人也能大概懂个7-8成,剩下2成可以用来涨知识。
毕竟,语言是最能代表地方文化和性格的,昆明话也是如此,追根溯源起来十分有趣。
Lesson 1
老司机与马普
彝家左脚舞,人人都会跳。夕阳西下时,不邀而到的男女老少围成一个大圈,齐声左脚调、欢跳左脚舞。(absolutechinatours.com 供图)
相信很多同学对这首歌的旋律已经很熟悉了,这首歌来自于云南楚雄彝族传统的左脚舞曲调山歌《去赶三月会》。
许多年以后,经由他人重新填词、演绎另外一首歌《老司机带带我》,而如今在互联网上被大家奉为网络神曲,火爆程度都远超原曲了。
这首歌里使用的唱腔就叫做马普,昆明坊间俗称的“马街普通话”。
高德地图上显示的马街
这个称谓与昆明市区西三环边上一个叫做马街的地方,关系不大。而是一种把昆明话,尤其是一些字词发音较为突出的昆明各县市郊区、云南地州等地的方音混合,换上普通话的音调而成的一种语言形式。
马普是昆明同周边地区交流日趋频繁,以及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下的产物。在本地方言话语氛围中,马普常用来调侃那些普通话讲不好的本地人。
Lesson 2
昆明方言虚词
所有你听不懂的字
——都没有意义
虚词特色突出
作为西南官话中一种次方言,昆明话与普通话一样,是可以清楚分辨鼻音声母〔n〕和边音声母〔l〕二者的区分,这是在其他西南官话片区中,例如重庆、湖南、湖北等地不一样的地方。
制图
昆明话在日常生活中高频次出现的虚词,比如“咯”、“嘅”、“着”、“挨”等,这些是普通话或其他方言所没有的,这从另外一个方面构成了昆明话较为突出的地方特色。
在昆明话中,“咯”作为一个语气助词,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
制图
“咯”同“是”组合成“咯是”或“咯要么”的形式,前者等同于普通话里的“是不是”,表示确认某件事物的状态;后者在表示疑问的过程中,还带有商量、征求对方意见的语气。
除了用于疑问句外,“咯”有时还可以表示感叹语气。
制图
“嘅”是昆明话中使用频度极高的又一个助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同于普通话的“吗”;用于句中,表示停顿,可用“嘎、啊、噢”等语气助词代替;而在对话中,“嘅”还可以构成独语句,表示疑问、惊讶,肯定对方所说内容或者心不在焉、随意应付等语气、情态。
制图
另一大用法“着”在昆明话中多达10种,表述用法的篇幅足够用一篇论文来支撑。
因此,昆明话入门先掌握上述虚词,且经常与本地人互动交流,相信大家能逐渐找到听懂昆明话的感觉。
保留部分古语词
昆明话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古语词,尤其是自元明以来一些用北方方言写作的古典文学作品里面的用词,这些词语在现代北方话中已经很少使用以致消失,却仍然在昆明话的日常口语中保留了下来。
声调平稳、音感低沉,舒缓柔和
与普通话一样,昆明话也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然而昆明话的具体调值与普通话完全不同,且声调普遍偏低。
据研究显示,从调型上看,昆明话的调型较简单,调值升降幅度不大。基本调型主要是平调和降调,古代入声字在昆明方言中不论清浊,绝大部分都直接归入阳平,昆明话中发阳平音节的词,较其他声调得要多。因此,昆明话与普通话相比调值偏低,音感较低沉。
出自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德行文章没包弹,绰有赋名诗价。”(见卢开磏《昆明方言志》编撰) 制图
昆明方言缺少轻声,凡普通话双音节词中后一音节读轻声的昆明方言,或照这个音节的原来声调读,或变为阴平调读,而不读轻声。全句的语调也缺少明显的抑扬急徐的变化,因而显得舒缓、柔和。
Lesson 3
昆明话的渊源
官渡腔
才是老昆明话?
清光绪21年(1895年),昆明聚奎楼修建而成。8年之后,云南石屏人袁嘉谷考取了全国经济特科第一名,成为云南首位状元。这座楼因此改称状元楼。(摄影师杰哈卡胡奇拍摄)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西南官话分为川黔、湖广、川西、云南、桂柳6片。其中,云南片分为滇中、滇西、滇南3小片。滇中片也就以昆明话为代表。
昆明话属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它的形成与历史上汉族人口徙居云南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早追溯到东汉时期,晚到唐代,这其间立于昆明周边地区的碑刻,就已经开始使用来自中原的汉字。立于晋代的《宝子碑》、《龙颜碑》和立于唐代的《王仁求碑》等碑刻,都可作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早期证据。
龙颜碑,俗称“大爨”碑,立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现存云南省陆良县城。( 爨龙颜碑旧拓本 北京保利201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拍品图)
到元代,云南第一次设立行省,统属于中央,汉语设为通行的语言。明代初期,大批内地的汉族军民来到云南屯垦开发,其中,以南京、江西、湖广一带的人最多。移民的融合,带来了语言的融合,这种以南京、安徽一带的江淮方言为基础,而又杂有南腔北调的汉语方言,成为了昆明方言的源头。
在元杂剧、明清两代通俗小说中所见的大量词汇和俗语,例如上述的“包弹”、“上头失脸”等,如今仍在昆明方言的土语中仍有保留,这也成为了华北方言影响昆明方言形成的一个例证。
1940年代,伴随着南迁人口的大量涌入,昆明城里的黄包车也都多了起来。(摄影师杰哈卡胡奇拍摄)
到了近现代,昆明方言的形成还受到了抗战时期南迁人口以及推广普通话运动的影响,在语言研究学术界出现了“老派”、“新派”之别。
受到外来方言影响较小的县市郊区,昆明话的变化相对缓慢,故较多地保留了老派昆明话的发音。
环湖路沿着水岸线蜿蜒徘徊,通途大道拉近山区和坝区的距离,融合,便成了昆明话未来演化的趋势。(版权图片:pixabay.com)
研究者的共识是,官渡区昆明话较为接近市区老派昆明话,而五华区、西山区则代表了新派昆明话——“山区(西山)发音较硬,海边(官渡)口音较重,坝区(五华)发音较轻。”
金刚宝座塔静静地矗立在官渡镇古建筑群当中500年,历经风雨沧桑亦如同官渡腔一般,拥有着望不到尽头的活力。(版权图片:全景视觉)
这样看来,官渡腔,或许才是大家所熟知的老昆明话吧。
End
听懂昆明话
读懂昆明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方言也是如此。那每一个传承的词汇,每一个看似老土的声调,都有它背后的脉络以及精神。
昆明方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其中既有与内地交往的痕迹,也有民族融合的产物。
说它古韵盎然——仅《儒林外史》的第一回到第四回,就有超过100个词语在现在仍用在昆明方言中。说它现代——法国殖民者和飞虎队让外来语言也融入了昆明方言,巷坊间,父亲看着亭亭玉立的女儿打扮得花枝招展,也会自豪地打趣:“我家出了个小摩登”。
这些语言背后暗藏着口耳相传、流传至今的人文历史掌故,以及血泪的辛酸,有异族的侵略,也西南联大旧校舍铁皮棚顶上“无问东西”的沉静与坚毅。
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曾经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听懂了昆明话,你也许就能更懂昆明。
(版权图片:全景视觉)
[1]卢开磏.昆明方言志[J].玉溪师专学报,1990,(0Z1).74-226.[2]张映庚.昆明方言的文化内涵[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3]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4]张华文,毛玉玲.昆明方言词典[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5]张华文.昆明方言词源断代考辨[M].民族出版社,2002[6]王奕.昆明话的语音特点及其对普通话习得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16
【END】